close

  “每天都在這兒吃,飯菜品種多,一天才10塊錢!”在武漢市武昌區楊園街電力新村“道能幸福食堂”,84歲的付婆婆稱贊說。
  為解決老人“吃飯難”,楊園街電力新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引進企業,於今年7月辦起了食堂。企業冠名援建、社會組織運營、高校志願者協助送餐、街道統籌協調——“四方聯動”運作模式,走出了一條社會化養老之路。
  10月23日,徐家棚街武車四村等7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招標成功,7家社會組織與企業開始接管運營權。至此,武昌區52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,已有11個實現社會化運營。
  “社會化運營不是簡單的承包經營,而是要按照政府主導、社會主營、共同參與的原則,滿足居家養老老人的個性化需求。”武昌區民政局副局長周繼明稱,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居家養老服務標準,而武昌正在探索一套標準體系。
  武昌區民政局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科科長吳永楷介紹,武昌區首先聘請高校專業團隊開展了老年群體需求調查,併為此制定了《武昌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(站)服務規範》。
  周繼明還介紹,武昌區正在擬定社會組織的考核標準,初步打算委托第三方,每半年進行一次全面考評。
  “幸福食堂”經營情況如何?道能義工集團董事長曾少峰算了筆賬:每個月,食堂開支約10萬元,而進賬的老人飯錢約5萬元;加上政府補貼和其他企業捐款,食堂還虧損1萬多元。
  但吳永楷補充道:“參與社會化運營試點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,將獲得6萬元的運營經費。如果考核成績好,還將獲得3萬元以上的獎勵。每年,區財政大約向11家試點投入150萬元。”
  除了區財政的支持,所在街道也為社會組織的長期運營提供了助力。在楊園街道,“幸福食堂”享受免交房租及兩年水電費的待遇,街道還積極幫助整合社工資源,介紹更多的義工前來幫忙。
  武昌區還組織了首屆公益創投大賽,獲選項目將由武昌區民政局出資100萬元進行資助。“幸福食堂”就獲得了8萬元的資助。
  曾少峰介紹,道能義工服務中心與武漢多所高校、150個社區簽訂了義工聯盟服務協議,註冊的大學生義工有2萬餘人。
  11月10日一早,中南民族大學的學生陳染便來到了“幸福食堂”。作為學校義工隊的成員,她每個月都會來這裡做義工。而像陳染這樣的大學生,其實還有十幾個人。
  在武昌,義工們還會上門服務,解決各種生活問題。在有的社區,老人們可以在15分鐘內招來“紅背心”的志願者。
  無論是送餐送藥還是洗衣曬被,老人們都能得到幫助。  (原標題:居家+社區,服務“四合一”(延伸閱讀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j53pjyy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